【解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】一、
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出自清代爱国诗人林则徐的《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》。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为了国家利益,不惜牺牲个人生命,不因个人得失而动摇的坚定信念。
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:如果对国家有利,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;不会因为个人的祸患或福气而选择逃避或趋附。它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道德情操,展现了古代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与担当。
在今天,这句话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,提醒人们在面对国家、民族利益时,应有坚定的立场和无私的精神。
二、表格展示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清代林则徐《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》 |
原文 | 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 |
字面意思 | 如果对国家有利,就愿意献出生命;怎么会因为个人的祸患或福气而回避或趋附? |
作者 | 林则徐(1785–1850),清朝政治家、民族英雄 |
背景 | 林则徐因禁烟运动被贬新疆,此诗为其临行前写给家人的诗作 |
主旨 | 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舍生取义的精神 |
现实意义 | 鼓励人们在国家利益面前要有责任感和牺牲精神 |
语言风格 | 慷慨激昂,情感真挚,富有感染力 |
文化价值 | 成为后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诗句之一 |
三、结语
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不仅是一句诗,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。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奋斗不息。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代,这种精神都值得我们铭记与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