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关于儒林外史好段摘抄赏析】《儒林外史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部极具讽刺意味的长篇小说,作者吴敬梓通过生动的人物刻画和深刻的社会描写,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与异化。书中许多段落语言精炼、寓意深远,是读者了解这部作品思想内涵的重要窗口。以下是对《儒林外史》中一些经典段落的摘抄与赏析,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。
一、文章总结
《儒林外史》以“儒林”为名,实则是对当时士人阶层的深刻批判。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主线人物,而是由多个独立故事组成,共同构建出一幅封建社会的众生相。其中,像范进中举、严监生临终前的吝啬、匡超人从淳朴到堕落的转变等情节,均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片段。
这些段落不仅在语言上具有高度的艺术性,更在思想上体现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深刻反思。通过夸张、讽刺、对比等手法,吴敬梓展现了人性在科举制度下的异化过程,也表达了对真才实学与道德修养的呼唤。
二、好段摘抄与赏析(表格)
段落摘抄 | 赏析 |
“范进不看便罢,看了一遍,又念一遍,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,笑了一声道:‘噫!我中了!’说着,往后一跤跌倒,牙关紧咬,不省人事。” | 这段描写范进中举后的癫狂状态,生动展现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精神摧残。范进多年的苦读只为一纸功名,一旦实现,反而精神崩溃,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功名的病态追求。 |
“严监生临死时,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,一声不倒,总不得断气。……众人纷纷说:‘你老人家,只管放心去罢,有我们在这里。’严监生把手从被里拿出来,伸着两个指头,总不肯断气。” | 此段通过细节描写,刻画了严监生极端吝啬的性格。临死仍不忘两根灯草,讽刺了金钱至上的价值观,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性的扭曲。 |
“匡超人初到杭州,是个忠厚老实的青年,后来渐渐变坏了,竟为了攀附权贵,不惜抛弃恩师,甚至伪造文书。” | 匡超人的堕落过程展示了一个人如何在利益面前丧失本心。他的变化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,更是整个社会风气的缩影。 |
“王玉辉的女儿死了,他不但不悲伤,反而说:‘我女儿死得好,她若不死,将来也要嫁人,不如早些死了干净。’” | 王玉辉的冷酷无情,体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与摧残。这种“贞节”观念严重束缚了女性,也暴露了当时社会的荒谬与虚伪。 |
三、结语
《儒林外史》虽成书于清代,但其对人性、社会与制度的批判至今仍有现实意义。通过对这些经典段落的摘抄与赏析,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深度与艺术价值。无论是对文学爱好者还是历史研究者,《儒林外史》都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。